一種點綴性的光與打亮的光
50W與35W的鹵素燈有沒有差別,一般少有心去關心。在這裡的半戶外長廊卻有請楚的表現,柔和點綴如星的35w卻不照亮空間,刺激眼睛
溫柔變換
涵碧樓因為平均照度低,所以幾乎所有崁燈都有外加霧面的濾紫外線玻璃,讓材質在光的陰影表現非常柔和的變換。
關於涵碧樓燈光設計:
涵碧樓因為平均照度低,所以幾乎所有崁燈都有外加霧面的濾紫外線玻璃,讓材質在光的陰影表現非常柔和的變換。
背光.側光與正面光源
攝影時光源會影響物件的感覺,我們通常較少表現剪影,其實有時剪影比正光源更美。
地板走道的畫面
涵碧樓戶外走道很美,也很舒服,主要的原因就是有光有影,而不是均佈光,而這種光影又強化既有的空間結構的韻律性,及木紋的材料性,而在客房部走廊更是將崁燈光源藏在樑外部,讓格狀光影反射入室內,完全沒有刺眼的崁燈打在動線正上方。
燈具及出風口不是重點
燈光與空調是設計者在空間設計上影響美感重大的兩個因子,如何整合並都能滿足其物理特性及舒適度,東方餐廳的木格天花是很好的例子。
關於美學
燈光的構成在我的解讀,很像是空間中光的構成分佈+環境條件的總和構成,這種構成倚賴的就是美學素養。很多人納悶為什麼晚上拍照的氣氛並不好?就是因為這種光的分佈出了很大的問題,該是點光源時出現面光源,該是中段出光卻作上段出光….這與我認為最好學燈光的不是台灣目前工研院光電所的那一群學術理的人,而應該是學藝術或設計的人,所有的技術都應該回歸到藝術層面整合才是對的。
透過
Nathan Thompson我們看到真正有文化的
涵碧樓
夜晚
涵碧樓的體驗
是在101觀景台燈光參訪之後,或許也正因為如此,更可感受涵碧樓在燈光設計上所花費的心力。...
這些年因為攝影的關係,所以特別關心光在空間中的表現與畫面的合諧,基於分享正確的燈光概念,所以不藏私的與大家分享本文- 涵碧樓的夜晚。
涵碧樓自2000年開幕至今,國內也完工不少頂極飯店,但我的觀察,燈光的品質卻還是遠落後於涵碧樓,為何會如此?與設計師不熟燈光有必然的關係,更與業主的預算分配有必然的關係。所以看到很多價格個取勝的大陸次級品崁燈(高紫外線.對皮膚不好)
或刺眼.耗能.無法維護,甚至無主題一昧照亮…等
。
現階段,照亮以經不是我們要做的,如何營造光的品質及文化才是重點,看到近年對岸對燈光的重視及相關燈光研究所的相繼成立,真是.汗顏 國內這些年進展的緩慢!
關於涵碧樓燈光設計:
沒有間接光的涵碧樓(均佈光的改變)
很多空間設計者在燈光設計時,都會不經思索的從天花做間接光,但涵碧樓你看不到這種光,為什麼,回頭看台北101觀景台(冰淇淋區及紀念品區的燈光),亮的我看不到窗外的台北,都是同樣的道理,如果窗外有景,玻璃的背對面必須相對是暗的才能看出去,這是很基本的觀念
卻很多人一昧對窗簾打光 或到處洗牆 這都是值得檢討的 而涵碧樓除了入口處的洗牆崁燈(對面無景)其餘都是以窗外日月潭星空為主。
涵碧樓的局部區域照明
涵碧樓的燈光幾乎都是燈籠照明+木格
/ 高切角(窄角崁燈,色溫都是在2500K-3000K。如此空間才有明暗及線條
看的到燭光與星光的地方
平均照度暗的涵碧樓空間,除了光影美感的表現外,非常強調照明舒適度及安全性,整體燈光的表現讓你可以感受到燭光影子甚至潭上的星光
BACK
南投:
涵碧樓 THE LALU
|